跳到主要內容

南部科學園區

Menu
生物走廊 - 南部科學園區 - Southern Taiwan Science Park
生態資產-生物走廊

生物走廊

臺南園區規劃有6個滯洪池公園及2處兼生態保護之公園,提供各種鳥種之棲地。鳥類調查紀錄,在園區開發初期發現69種,後續調查紀錄陸續新發現62種,歷年共發現131種不同種類之鳥類,其中更發現不少保育類,像是燕鴴、紅尾伯勞、環頸雉、黑翅鳶、鳳頭蒼鷹、彩鷸、紅隼、遊隼及黃鸝等。園區另設有採生態工法構築之滯洪池,設計淺灘區、深水區、人工島等多樣性棲地,環境相優於開發前(單一作物),歷年鳥類的多樣性指標曲線均維持一個穩定的平緩曲線走向。

高雄園區規劃有3個滯洪池公園及1處兼生態保護之公園,滯洪池同樣採生態工法構築,形成淺灘濕地,提供一些濕地水鳥棲息利用之新棲地。鳥類調查紀錄,在園區開發初期發現32種,後續調查紀錄陸續新發現91種,歷年共發現123種不同種類之鳥類,其中更發現不少保育類,像是黑翅鳶、水雉、燕鴴、彩鷸及紅尾伯勞等。

迎曦湖生態廊道

迎曦湖生態廊道
臺南園區目前有道爺湖、霞客湖、迎曦湖、三抱竹湖、舒湖及堤塘湖等六座調洪功用的滯洪池。由於滯洪池採生態工法構築,池岸及淺水岸邊長滿了自然地被及挺水植物,可供鳥類戲水,昆蟲繁衍的棲地,常可見白鷺鷥及不知名水鳥幽遊其中,夏末時池岸邊亦處處可見數種蜻蜓及豆娘飛舞,滿身彩霞的紅蜻蜓更是讓人驚艷。走一趟南科滯洪池,可體驗南科科技之外的生態之美。

滯洪池及生態保育區

高雄園區滯洪池及生態保育區
高雄園區生態保護區除滯洪池外,其餘環遶滯洪池之陸地部份,區分成翻耕區(面積約佔30%)及自然演替區(面積約佔70%)等兩大區。翻耕區位在滯洪池與自然演替區之間,其外圍為自然演替區。

環頸雉

環頸雉
Phasianus colchicus (Ogilivie-Grant) (Common Pheasant)
屬雉科,台灣的環頸雉為特有的亞種。別稱台灣雉、啼雞、雉雞。雄鳥身長80 公分,雌鳥60公分;翼長23~25公分。雄鳥臉紅色,頭頂藍綠色略帶褐色,後 有羽冠。頸部明顯有白色頸環,頸環以下至背部、胸、腹為暗紅褐色,雜有黃 褐及黑色斑點,尾羽極長,灰褐色,有暗褐色橫斑。雌鳥全身為淡黃褐色,背 部密布暗褐色斑點,腹部斑點較少,嘴、腳皆為淡青灰色。
喜棲息於平地或丘陵台地或開闊之溪床等草生地或耕作地,喜於乾燥之草叢間 活動。以啄食昆蟲、嫩葉、種子為生。
環頸雉(雄)圖
環頸雉(雄)
環頸雉(雌)圖
環頸雉(雌)

彩鷸

彩鷸
平地普遍留鳥,保育類鳥種。水鳥中少數履行一妻多夫制繁殖法則的鳥種。傾向於夜行性,生活於草澤溼地環境中。

燕鴴

燕鴴
Glareola maldivarum (Oriental Pratincole)
屬燕鴴科,台灣不普遍夏候鳥。別稱普通燕鴴。身長24公分;翼長46公分。體背棕褐色,眼下至脖子有一圈明顯的黑色喉環。繁殖於旱作區域或河床地,近年受棲地破碎化有降低的趨勢。

紅尾伯勞

紅尾伯勞
第三級其它應予保育的野生動物。雄鳥:頭頂、背部為灰褐色,眼黑色並有一黑色眼罩,喉白色。飛羽黑色,羽緣末端帶有淡橘色,腹面為淡橙色,尾羽紅棕色,喙及腳鉛黑色。雌鳥:外型與雄鳥相似,但胸、腹部外側佈有鳞狀斑紋。

綠繡眼

綠繡眼
屬繡眼科,平地極為普遍的留鳥。別稱暗綠繡眼鳥、青啼仔。身長10~12公分;翼長14~18公分。體背橄欖綠色,眼周有白眼圈。喜歡棲息於平地至低海拔樹林中上層,多為群聚活動,主要以漿果、花蜜為食。

紅冠水雞

紅冠水雞
在臺灣是普遍常見的留鳥,全身羽毛呈黑色,嘴紅色,嘴先端為黃色,嘴基連接紅色額板。腳為黃綠色,翼暗褐色,體側有一列白斑,尾下覆羽兩側為白色。

五色鳥

五色鳥
前額金黃色,眼先紅色,眼睛上方有黑色眉線,喙粗厚,黑色。頭頂由黃色逐漸轉成天藍色,耳羽及頸部上方天藍色,頸後有紅色區塊,頸側與身體背面鮮綠色,尾羽蒼綠色,除中央尾羽外,各羽的內瓣黑褐色。下頦與喉部上方金黃色,胸部上方有紅斑,胸以下鮮黃綠色;跗蹠與趾鉛灰色。

小環頸鴴

小環頸鴴
為小型的水鳥,常於河口、溪邊、沼澤等溼地活動,在台灣為冬候鳥。小環頸鴴的特徵在牠那金黃色的眼圈,繁殖期的雄鳥尤為明顯,所以又名金眶鴴。頸部後面有一白色後頸環,頸環下有環繞到上背的黑色胸帶。

黃頭鷺

黃頭鷺
鷺科(Ardeidae)\牛背鷺屬。體長約50公分,展翅約90公分,嘴為橙黃色,腳為黑色,夏季時頭、胸、背等處有橙黃色羽毛出現,冬季則變回白色,只有頭部略有黃色。生殖季時頭部會有飾羽出現。

高蹺鴴

高蹺鴴
腳細長且呈鮮紅色之涉禽。雄鳥臉部、頸部、體下白色,頭後與後頸顏色變異大,從全黑到全白都有,背部與翅膀黑色帶有墨綠色金屬光澤,腰部及尾羽白色,腳極為細長。雌鳥整體似雄鳥,但背部與翅膀為黑褐色且無金屬光澤。

沖繩小灰蝶

沖繩小灰蝶
小型小灰蝶,展翅寬約21~27mm。成蟲全年可見,分佈平地至低海拔山區。幼蟲寄主植物為酢醬草。

水青粉蝶

水青粉蝶
中型黃色蛺蝶,展翅寬約50~60mm。成蟲全年可見,分佈平地至低海拔山區。幼蟲寄主植物為定經草、車前草。

孔雀紋蛺蝶

孔雀紋蛺蝶
中型黃色蛺蝶,展翅寬約50~60mm。成蟲全年可見,分佈平地至低海拔山區。向於夜行性,生活於草澤溼地環境中。

埔里紅弄蝶

埔里紅弄蝶
中型紅褐色弄蝶,展翅寬約31~39mm。成蟲除了冬季外,其他季節均可見,分佈平地至低海拔山區。幼蟲寄主植物為綠竹等竹葉。

紫紅蜻蜓

紫紅蜻蜓圖1
紫紅蜻蜓∕彭國棟攝
紫紅蜻蜓圖2
腹部長23~26mm。雄蟲全身及翅脈為紫紅色,胸部具黑色條紋,翅膀基部橙色。雌蟲及未成熟雄蟲體色為橙黃色。

薄翅蜻蜓

薄翅蜻蜓
體長44-50mm,雄蟲複眼上褐下灰黑,頭額至上唇黃色或橙紅色,胸部黃褐色,側視不具斑紋,腹部黃褐色,腹背黃褐色至橙紅或等多型,腹背中央有一列不明顯的黑斑,末端8-10節黑斑較大,攫握器黑色尖細,翅膀透明,翅痣黃褐色至紅褐色。

褐斑蜻蜓

褐斑蜻蜓
體長約30~35mm,雄蟲複眼為褐色,合胸為褐色,側面有數條黑色的斑紋,腹部為紅褐色,腹部背面有不明顯的縱向黑線,兩翅膀大於一半面積為褐色,因此得名,翅痣為紅色,雌蟲複眼上半部為褐色下半部為綠色,合胸及腹部褐色較淡,腹背有2條縱向的黃色或黃褐色斑紋,翅膀呈透明狀,沒有大面積的黃褐色,翅痣為黃色。

杜松蜻蜓

杜松蜻蜓
體長48-53mm,雄蟲 複眼綠色或深綠色,胸部綠 色或黃綠色,側視有6條散亂的黑色斑紋,腹部黑色,第1-3節膨大,3節後變細,7-10節黑色較粗,腹側具3~4枚白色的大斑,攫握器白色,翅膀透明,翅痣黃褐色。

猩紅蜻蜓

猩紅蜻蜓
中型蜻蜓,腹長約27~33mm,翅長約32~37mm。成蟲出現04~12月份,稚蟲喜棲息於水田、池塘及沼澤的靜水域中。

褐斑蜻蜓

褐斑蜻蜓
中型蜻蜓,腹長約21~23mm,翅長約24~27mm。成蟲出現04~10月份,稚蟲喜棲息於水田、池塘及沼澤的靜水域中及河流水岸邊。

侏儒蜻蜓

侏儒蜻蜓
中型蜻蜓,腹長約27~33mm,翅長約32~37mm。成蟲出現04~12月份,稚蟲喜棲息於水田、池塘及沼澤的靜水域中。

青紋細蟌

青紋細蟌
小型細蟌,腹長約23~25mm,翅長約16~18mm。成蟲出現03~12月份,稚蟲喜棲息於水田、池塘及沼澤的靜水域中。
維護單位 : 環保科
最近更新時間 : 2024-07-01 10:37:18